总部经济是企业总部高度集聚的经济形态,产业关联度强,集聚带动作用大,可有力促进高端要素和资源集聚,打造全球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的核心节点。规划建设世界一流总部经济生态圈,是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
上海作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分别达到962家、563家。新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综合优势,加快营造世界一流总部经济生态圈,做大总部经济规模,做强总部经济功能,助力提升“五个中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新趋势」
伴随经济发展形态与城市竞争格局迭代升级,总部经济在产业功能、服务配套、空间布局上呈现出生态圈化新趋势,具体体现为创新化、个性化与社区化。
第一,加速嵌入创新功能。
近年来,总部经济在产业形态上越来越体现出融合化、多元化的创新属性。特别是,中心城区的总部经济区域可以帮助创新个体和机构更接近市场需求与技术应用场景,更加容易洞察“新蓝海”的先机。
同时,总部经济高度集聚的多元化资源要素以及畅通的人才交流交往渠道,有利于激发创新的灵感火花。这一总部经济产业形态新特征叠加创新要素“回归都市”的新趋势,正在推动全球城市中心城区振兴。
第二,个性化服务配套。
总部型企业的服务功能因行业构成与组织模式,因“互联网+”和文化创意行业的广泛兴起而逐渐发生变化,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公空间成为主流选择,一些面向创新的交往、展示、互动等功能需求得到激活。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汽车不断普及的趋势下,楼宇停车场配备充电设施的需求愈发迫切,对现代楼宇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要求。
第三,社区化发展空间形态。
总部经济的空间布局,正在由过去的平面布局模式逐渐转向“竖起来的社区”。伴随总部经济生态圈发展日益凸显的结构复杂化和利益多元化,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职能需要逐步注入总部经济集聚区。
比如,通过整合政府职能部门、街道社区、楼宇物业和社会服务力量,依托总部经济集聚地提供全方位服务和综合性治理,促进总部企业与城市社区联动,促进总部经济集聚区与城市功能良性互动发展。
「新经验」
从国内外城市探索和实践来看,更加强调集聚规模、功能协同和人文关怀,是总部经济聚集区迭代升级的主要路径。
第一,依托全球城市优势,强化总部经济高端要素集聚。
全球城市的中心城区往往是城市功能集聚的高地,具有较好的商业服务、公共文化、生活服务、公共交通、地标景点等设施。
近年来,美国纽约进一步放大曼哈顿区位优势,打造科技创新企业总部集聚的“硅巷”地区,推动跨国公司总部迭代发展。结合政策和市场选择,“硅巷”地区通过房地产减税、能源优惠、管线改造、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培育创新孵化器、营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氛围等举措,吸引了谷歌等一大批高科技巨头公司研发总部的落地。高科技企业的集聚也促进了金融科技、新媒体、文化创作等一批高度关联的企业总部的培育与发展。
第二,激活多维功能联动效应,增强总部经济集群化学反应。
全球城市中心城区具有更高密度的空间载体和更广维度的功能载体,总部经济在此集聚往往在产业类型上更加多元、在空间布局上更加融合。增强不同功能等级或行业门类的总部型经济间以及与其他城市功能之间的有效联动,不仅有利于发挥产业关联作用、强化优势产业链,还有利于增强总部功能的溢出带动作用。
作为全球范围内企业总部落地首选城市之一的伦敦,现已形成行业多元、空间多点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发展格局,包括金融企业集聚的金融城、科技和文化创新企业集聚的东区、风投机构集聚的西区等。这些总部经济功能与伦敦其他城市功能实现多维联动,共同提升了伦敦总部经济的全球竞争力。
第三,重视人文关怀,构建具有包容性的社区共生体系。
总部功能集聚区的主角不仅是企业,还包括在相应片区生活、工作的市民。近年来,各大城市更加重视人的关键作用,在制定各类人才吸引政策的同时着力营造具有更好体验的城市环境。
新加坡因特殊的区位条件,成为亚洲地区重要的总部经济集聚地,也是各类国际人才的集聚地。这座城市为专业人才制定了具有吸引力的服务政策体系,从国际化人才培养、配套资金投入、人才认定、审批效率等方面提供高水平保障。同时,通过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创意环境,构建具有包容性的社区共生体系,以进一步吸引总部企业、留住国际人才。
「新举措」
与全球顶级城市纽约、伦敦相比,甚至与亚太地区的新加坡、东京相比,上海在总部经济的能级、话语权等方面仍存在短板。面向未来,有必要采取综合举措,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总部经济生态圈。
第一,加快总部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建设总部经济生态圈。
当前,上海有不少功能区提出了集聚总部经济的发展目标。它们在能级定位、要素功能等方面存在同质竞争、特色重叠的问题。下一步,可以从全局整体发展入手,强化总部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实施统一规划,实现各集聚区之间的合理错位与协同联动。不妨深入对标纽约、伦敦等总部经济高能级城市,进一步提升总部经济的整体效能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推进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提供更为适宜的空间载体。
面向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把握城市更新的契机,有必要充分发挥城市核心区的区位地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多样化的空间类型等优势,突破传统商务区局限,塑造更加亲近自然的公共空间。
同时,还应当构建更具韧性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打造更多、更智慧的数字城市场景,为总部经济提供便捷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多元化创新服务平台,吸引和集聚创新资源。
第三,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营造更高等级的功能支撑。
要扩大贸易服务的功能范围,为总部企业提供便利的在岸、离岸业务运作支持,深化保税展示交易、融资租赁、分拨配送等功能,构建全球化贸易服务平台。
要加强专业服务功能的拓展,巩固并提升法律、财务、人力资源、咨询设计、检测等专业服务业能级,构建面向全球的专业运营服务网络。
要提升“全球会客厅”的功能,积极吸引世界一流的文体旅行业头部企业,并鼓励引进和举办国际性演出、大型节展类活动。
要增强高端制造功能,支持总部企业向上下游拓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应用等各环节的服务功能,并发展保税维修、再制造等新型业态,以此来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产业之间的双向赋能。
第四,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释放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总部经济依赖高层次人才,人才集聚与总部经济集聚相互促进。下一步,可结合城市更新背景下要素流动的新动向,顺应人才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趋势,推进功能布局与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注入更多元化的文化创意元素,为高层次人才打造富有创意与活力的生活空间。
同时,扩大高品质公共租赁房屋的供应,为各类人才提供稳定的住所,减轻生活压力;提供更为精准的就业创业促进政策,为各类人才提供精细化服务,为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副处长、研究员通化期货配资,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